俗语常说“十人九痔”,不少痔疮患者对时常出现的便血现象见怪不怪。来院就诊患者说最多的就是,发现便血许久自以为是痔疮没当回事,结果一查竟是直肠癌。
痔疮与直肠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疾病,因此,排便后回头查看一眼大便的颜色和性状,就能早发现早期的细微症状。
医院曹培华院长来为大家讲解怎样通过大便颜色、形状和排便习惯的改变,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所了解,不再错把肠癌当痔疮,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便血症状不同便血是直肠癌和痔疮共有的症状,尤其是内痔,内痔早期在体表看不到痔本身,是成为影响这两种疾病鉴别的主要原因。
但是观察这两种疾病的便血特点,只要大家细心,可以简单分辨:
内痔便血一般颜色鲜红,而肠道肿瘤出血多呈暗红色,脓血便。
痔疮患者的大便有血,一般都是“被动”出血。这是因排便时大便擦伤痔(曲张的静脉团)患处,血液多数是随着大便排出后滴下来。因此与粪便不相混合,更没有粘液存在。所以一般是大便表面带血,便后手纸带血,便血的颜色多为鲜红色。
直肠癌的出血是“主动”出血。这是因为肿瘤本身表面破溃,不断地出血或渗血。再由于直肠癌位置常常高于内痔,因此当大便在直肠储存时,会与直肠癌出血混合,造成大便内混杂有血液。
可见,直肠癌的大便带血为陈旧性出血,因此血液颜色多见暗红或果酱色,时间长了甚至大便内的血液变成黑色。
同时因直肠癌破坏直肠粘膜而产生粘液分泌,以及继发局部感染流脓,所以大便本身还会带有粘液和脓液,后者又被称为脓血便。
大便形状和排便习惯不同痔疮一般不会改变大便习惯和形状,而直肠癌会出现排便规律变化,大便呈扁形或带沟槽痕迹。
痔疮是曲张的静脉团,所以便血多表现为无痛性、间歇性,有时还会有痔核从肛门脱出。
对于脱出的痔,手指按压后很软,和身体其它部位的静脉一样,可以被压扁,或者推回肛门内。如果内痔长期脱出,会出现疼痛和硬结感,这是因为曲张的静脉团形成了血栓。
直肠癌作为实体肿瘤,位置固定,质地较硬,也正因为直肠癌在直肠局部固定生长,会导致直肠壁僵硬、受压,从而出现大便次数增多、肛门坠胀,里急后重、排便后不久又出现便意,但却无粪便排出或仅排出少量粪便。肿瘤进一步生长还会导致直肠管腔狭窄、甚至部分堵塞直肠,从而导致大便困难、大便变细等。少数患者还会因直肠梗阻出现腹痛、腹胀等。而痔疮则极少会引起这些症状。
患者提问时间
患者:如果发现便血或者大便形状。排便习惯的改变,应该怎么办?
曹培华院长:发现了这些症状,就要引起注意,医院先做个简单的粪便潜血试验、肛门指检,电子肛门镜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有进一步需要,就要做一次电子结肠镜准确诊断了。
目前,医院采用“电子肛门镜+奥林巴斯结肠内镜+肠道水疗”的“肠道三联安检”模式,患者无需喝泻药,检查前借助水疗仪半小时就完成清肠。同时,主任医师亲自操作把关,检查同时,还可同步切除息肉,避免二次肠镜的痛苦。此外,配合麻醉技术和电子肛门镜,可全面筛查直、结肠肿瘤,避免漏诊、误诊情况的出现。
患者:肠癌跟平时的生活方式有关系吗?
曹培华院长:有句话叫病从口入,用来形容肠癌是最合适不过的。大城市居民偏好大鱼大肉等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的食物。
与直肠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方式有:体重超标,爱食腌制红肉,高热量高脂肪饮食,缺乏锻炼。
世界卫生组织将加工肉制品列为“一类致癌物”。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腌肉腊肉等加工肉制品是诱发食管癌、胃癌的高危因素,而长期过量食用红肉也会增加肠癌的患病机会。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少吃或不吃加工肉制品,避免过量进食红肉,更要慎选肉类烹调方式。
在世卫组织已确定的致癌物中,与饮食有关联的有槟榔、烟草、酒精、苯并芘等多环芳香烃、黄曲霉素、亚硝胺、丙烯酰胺。
其中,苯并芘在烧烤肉类尤其是烤焦的肉中含量较高,黄曲霉素主要在花生、玉米、稻米、大豆、小麦等粮油产品中,亚硝胺主要在腌制和熏制食物中常见,丙烯酰胺则在油炸和烧烤的淀粉类食品,如炸薯条、炸土豆片等中含量较高。
曹培华院长想对大家说,不要再错把便血当痔疮,没有经过专业的检查,临床经验最丰富的专家都不能保证你的便血就是痔疮引起的,最正确的办法就是医院做个准确的检查确诊,不要因为自己的疏忽而导致无法挽回的结果!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