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巴氏杆菌共同作用引起猪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以鼻胛骨(特别是下卷区)萎缩,额面部变形,慢性鼻炎为特征,主要侵害幼猪。临床上病猪的主要表现为打喷嚏、颜面变形或歪斜。本病随着养猪生产的工业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发病率有增加趋势,严重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对养猪业的发展具有潜在性的威胁。
1、流行特点
本病在猪群内传播比较缓慢,多为散发或地方流行性,发病率一般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不同年龄的猪都易感,但仔猪最易感,有时甚至导致原发性肺炎,致全窝哺乳仔猪死亡,出生后几天至几周的仔猪感染后可能发生鼻甲骨萎缩;断奶后仔猪,一般只产生轻微的病变,可能只发生卡他性鼻炎和咽炎;成年猪感染后无明显症状但成为带菌猪。
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主要传染源;猫、鼠、兔和狗等也可带菌,并能传播本病。病原体多经鼻腔分泌物排出后,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染,特别是母猪有病时,最易将本病传染给仔猪,不同月龄的猪再通过水平传播扩大到全群。饲养管理不良,猪舍潮湿等不良条件,均可促使本病的发生。
2、临床症状及发病变化
(1)哺乳仔猪感染后,出现打喷嚏和呼吸困难,并逐渐加重,持续大约3周以后鼻甲骨开始发生萎缩。病猪喷嚏后,流出少量清鼻液或黏稠的脓性鼻液。
(2)一些病变严重的病例,由于强力的喷嚏而损伤鼻粘膜的血管,导致轻重程度不同的鼻出血。由于鼻粘膜受到刺激,患猪常常不安,鼻内发痒,出现摇头、拱地、搔鼻,到处摩擦鼻子。出现吸气性困难似鼻塞样,吸气时鼻孔扩大明显,并发鼻鼾声,严重的张口呼吸。
(3)以上症状从7日龄开始,随日龄增加而逐渐加重,到42~56日龄时最明显。有的猪经数周后,症状消失,多数出现鼻甲骨轻重不同的萎缩,同时出现眼结膜炎,眼结膜发红流泪,眼角下的皮肤常形成潮湿区,被尘土粘着而形成灰色或黑色斑块,称此为泪斑(图3)。
(4)到2~3月龄时,鼻甲骨萎缩变明显,面部变形,鼻端歪斜或鼻端翘起形成“歪鼻子”或“短鼻子”;额窦受害而不能以正常比例发育时,两眼间的宽度变狭,使头形倾向于小猪的头形,可称为“小头症”。
(5)体温一般正常。如无继发感染,大多生长缓慢甚至停滞;如有继发感染,多引发肺炎或脑膜炎而引起死亡。
3、诊断要点
(1)慢性经过,体温不高。
(2)从7日龄开始,经常不断地打喷嚏,鼻子发痒,吸气困难。
(3)到2~3月龄时,鼻子向一侧斜歪,致鼻面部变形,生长缓慢甚至停滞。
通常根据本病特定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一般均可作出正确诊断,但在疾病的早期,其症状和病变均不典型,则需要实验室检查才能确诊。
4、治疗措施
4.1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耐药性强,部分菌株对阿莫西林、头孢也有较强的耐药性,因此需在细菌分离培养后进行药敏试验,确定敏感药物。一般在发病早期可选用阿奇霉素、恩诺沙星及多粘菌素B拌料,连续饲喂5~7日治疗,预后良好。
4.2对出现明显症状的猪,可选用阿奇霉素、恩诺沙星针剂注射治疗,连续使用3日,同时用链霉素溶液滴鼻或冲洗鼻腔,可及时缓解症状。鼻出血时用中草药旱莲草汁滴鼻或0.1%肾上腺素或1%麻黄素滴鼻。
5、预防措施
5.1常规预防
(1)加强饲养管理:猪场应制定严格的科学管理制度。引进种猪时,要了解种猪场的疫情,并对引起的种猪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产仔断奶和育肥各阶段应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体制;合理降低猪群的饲养密度,改善通风条件,较少病原体的传播机会,提高猪体的抵抗力;严格执行消毒制度,保持猪舍清洁、干燥,避免潮湿。
(2)积极预防接种:华中农业大学和武汉科前动物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研制的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灭活疫苗(JB5株)于年获得三类新兽药注册证书并获准上市。在规模化猪场应用2年以来,安全性良好,对仔猪和怀孕母猪均无不良反应,猪的呼吸道问题明显改善,并可显著提高饲料转化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使用方法为:将疫苗平衡至室温,充分摇匀,不论猪只大小,每次颈部肌肉注射2mL/头份;后备母猪在分娩前6周和3周分别免疫1次,以后每次分娩前2~3周免疫,仔猪在4周龄左右免疫。除此之外,德国勃林格殷格翰(IngelvacAR4)和西班牙海博莱(RINIPRAVAC-DT)等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灭活疫苗也在国内获得进口许可,但价格较昂贵。
5.2紧急预防
一旦猪场发生本病,可根据本场的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若发病猪很少,可及时淘汰,根除传染源;若发病猪较多,且已散播到全群猪,最好采取“全进全出”措施,将患病群全部猪肥育后宰杀,经彻底消毒后,重新引进种猪;如不能做到,只有对全群猪实行药物治疗和预防,可选用上述药物,连续喂药5天以上,以促进康复。
北京哪个医院白癜风比较好合肥白癜风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