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态全程
用氢气做化学实验时发生爆炸
18日上午10时10分左右,清华大学化学系何添楼二层的一间实验室发生爆炸火灾事故,一名正在做实验的孟姓博士后当场死亡。事故发生后,楼内及周边师生被疏散,明火被迅速扑灭,海淀区环保局在爆炸后两小时对现场检测未发现有害气体。根据安监部门通报,爆炸是死者在使用氢气做化学实验时发生的。清华大学新闻发言人表示,事故的具体原因正在调查中。据了解,遇难的博士后32岁,是家中长子,其家人昨晚已赶到清华。
据悉,何添楼落成启用于年12月18日,发生事故时,该楼启用正好11年。
事件发生后网友评论
——悲剧的警示,不是“化学有多危险”,而是“化学安全管理的执行有多重要”。东西都在那没人执行,比我们不理解危险性更可怕。我们有多少人进实验室之前读过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呢?
——在新加坡学习的时候,取用乙醇,甚至去离子水,都必须带好护目镜、乳胶手套,不能穿短裤和凉鞋进实验室,我们中国的学生往往都不以为是。
——在国内,当年本科毕业设计的时候,连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都不知道,安全教育培训几乎没有,安全意识非常差,实验室排水不畅,地面都被淹了,只好踩着砖进去。
——每一项管理制度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任何一种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企图和行为必须立即得到纠正,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安全事故。
实验室中那些曾经的“伤痛”
你在实验室中看到或遇到过安全事故吗?实验室工作人员如何才能做到不伤害别人,也不被别人伤害?
年4月12日,国家级煤化工重点实验室宁夏大学能源化工实验室3楼发生爆炸;
年4月30日,南京理工实验室爆炸已致1死3重伤;
年1月15日,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一间实验室当晚发生爆炸,14人受伤;
年2月23日,昆明呈贡一公司实验室爆炸致2死1伤;
年6月13日,成都福瑞生物工程公司实验室发生化学品闪爆事故;
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走了,带给家人的是无尽的伤痛,如何避免悲剧?小编及时整理,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实验室的管理以及化学品,特别是危险化学品的分类等相关知识。
危险化学品分类
实验室三大安全隐患:
1.着火性物质
具有着火危险的物质非常多。通常有因加热、撞击而着火的物质,也有由于相互接触、混合而着火的物质。比如强氧化性物质、强酸性物质、低温着火性物质、自然物质、禁水性物质等。
2.易燃性物质
可燃物的危险性,大致可根据其燃点加以判断。燃点越低,危险性就越大。但是,即使燃点较高的物质,当加热到其燃点以上的温度时,也是危险的。据报道,由此种情况发生的事故特别多。因此,必须加以注意。
3.爆炸性物质
爆炸有两种情况:一是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达到其爆炸界限浓度时着火而发生燃烧爆炸;一是易于分解的物质,由于加热或撞击而分解,产生突然气化的分解爆炸。
引起爆炸的不规范操作
由于实验操作不规范,粗心大意或违反操作规程都能酿成爆炸事故。
(1)配制溶液时,错将水往浓硫酸里倒,或者配制浓的氢氧化钠时未等冷却就将瓶塞塞住摇动都会发生爆炸。
(2)减压蒸馏时,若使用平底烧瓶或锥瓶做蒸馏瓶或接收瓶,因其平底处不能承受较大的负压而发生爆炸。
(3)对使用的四氢呋喃,乙醚等蒸馏时,由于这类试剂放久后会产生一定的过氧化物,在对这些物质进行蒸馏前,未检验有无过氧化物并除掉过氧化物,过氧化物被浓缩达到一定程度或蒸干易发生爆炸。
(4)制备易燃气体时,一定要注意附近不要有明火,在制备和检验氧气时,一定要注意不要混有其它易燃气体。例如氧气制备、氢气制备。
(5)金属钾、钠、白磷遇火都易发生爆炸。
实验室安全防护:
1.实验时根据试验的情况和性质进行必要的防护。
根据试验可能发生的危险事故佩戴必要的防护工具,例如穿好试验服,戴橡胶手套,防护面具,防毒面具等。实验前,要注意清理试验场周围的安全隐患。检查试验装置、药品和相关物品是否有不符合要求的情况等。
2.遵循化学药品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的规律,不盲目蛮干和主观臆测化学反应的过程。
应根据化学反应的性质和过程选择匹配的反应装置,不可图省事省去必要的安全措施。
3.经常估计到实验的危险性。
实验事故虽不可预测,但其危险性的大小是可以估计到的。即使对不大了解的实验,也必须推测其危险程度而制订相应的预防措施。像下面这类实验,必须十分注意,使之万无一失。
①不了解的反应及操作;
②存在多种危险性的实验(如发生火灾、毒气等);
③在严酷的反应条件(如高温、高压等)下进行的实验。
4.充分作好发生事故时的预防措施并加以检查。
平时注意熟悉需要关闭的主要龙头、电气开关,灭火器的位置及操作方法,避免发生事故时才四处寻找应急的物品。
5.实验的后处理。实验的后处理工作,亦属实验过程的组成部份。
特别不可忽略回收溶剂和废液、废弃物等的处理。
危险物质的使用处理及注意事项
危险物质,是指具有着火、爆炸或中毒危险的物质。使用这类物质的时候应该特别小心注意以下事项:
1.使用危险物质前,要充分了解所使用物质的性状,特别是着火、爆炸及中毒的危险性。
2.贮藏。通常,危险物质要避免阳光照射,把它贮藏于阴凉的地方。注意不要混入异物。并且必须与火源或热源隔开。实验室冰箱和超低温冰箱使用注意事项:定期除霜、清理,清理后要对内表面进行消毒;储存的所有容器,应当标明物品名称、储存日期和储存者姓名;除非有防爆措施,否则冰箱内不能放置易燃易爆化学品溶液,冰箱门上应注明这一点。
3.在使用危险物质之前,必须预先考虑到发生灾害事故时的防护手段,并做好周密的准备。使用有火灾或爆炸危险的物质时,要准备好防护面具、耐热防护衣及灭火器材等;对于毒性物质,则要准备橡皮手套、防毒面具及防毒衣之类用具。
4.在情况允许下,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危险物质。并且,对不了解性能的物质,需进行预备试验。
5.对于有毒药品及含有毒物的废弃物时,使用完毕后进行适宜的处理,避免污染水质和大气。
(内容整理自各媒体)
延伸阅读
美国化学安全委呼吁 美国化学安全委员会(CSB)于10月19日发布了迄今为止第一份关于大学实验室事故的报告,此前CSB主要调查大型企业事故,如冶炼厂爆炸等。
报告表明CSB对年1月发生在德州理工大学的一场事故进行了调查,研究生PrestonBrown在这次事故中失去了左手的三根手指头。事故发生时,Brown正在研磨大块的镍肼高氯酸盐——超过推荐量一百倍。不过该报告所 CSB调查发现,大量的安全隐患导致了这次事故的发生,而德州理工也缺乏对此负责和监管的相关组织。作为该实验的赞助机构,美国国土安全局也斥责该学校缺少严格详细的安全规定。
CSB表示此次事故所引出的问题更为广泛,关系到了整个学术界。正如CSB主席RafaelMoure-Eraso去年在美国化学协会(ACS)于波士顿举行的会议上所说:“美国大学有关实验室内的安全操作仍需大量规范。”CSB呼吁应当制定更好的文档编制和交流措施,并且在相关机构(例如ACS)更明确的指导下对化学实验室的危害性进行评估。
报告还提到了ACS化学卫生与安全分会主席KennethFivizzani,他认为对于任何实验室而言,PI对实验室安全问题的态度是最为重要的。对此,《自然》杂志于4月发表的社论表示赞同:“研究项目的领导者必须为科学家工作时的安全问题负责,而且必须和安全检查员进行合作,而不是敷衍他们。某些学校和科研工作者认为没必要从类似的事故中吸取教训,而抱着这种态度将会令其自身和他人都陷入危险当中。”(出自:科学网)
《赛先生》今年8月在天津港爆炸事故后,曾发文警示高校化学实验室的火灾风险,其中就提到过化学品叔丁基锂,它曾引发7年前一起发生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实验室事故,过程颇为触目惊心,并终致年轻的实验人员死亡(详见下文)。
该文作者告诉《赛先生》:丁基锂有不同结构的化合物,比如叔丁基锂、正丁基锂等等,其中以叔丁基锂的危险性最高,只要暴露在空气中,就会立即起火。
此次事故的遇难者是清华大学博士后孟祥见。孟祥见是家中长子,年仅31岁,未婚。清华济南白癜风专科医院北京白癜风治疗费用是多少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